podcast-huayanjingshu-hsuanhua

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 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 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 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/第四門教所被機 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/第六門宗趣通別/第七門部類品會 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/第九門總釋經題/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3

    【疏文】若約所說法相者,初小乘中,但說七十五法。初、小乘中,但說七十五法。 這七十五法,分為五大類:第一類是「色法」,有十一種;第二類是「心法」,有一種;第三類是「心所有法」,有四十六種;第四類是「心不相應法」,有十四種;第五類是「無為法」,有三種。總共是七十五法。 第一類「色法」:凡是眼睛能看見的形相,口能說出來的名稱,都屬於色法。色法有十一個,就是五根、五境、無表法。 第二類是「心法」。在小乘裡邊的「心法」只有一個,就是第六識,只承認這個「心」。 第三類是「心所有法」,就是附屬於心,依心的力量而生出分別法來,完全受到心的支配。分為四位:第一位是「遍心所法」,有十:受、思、想、觸、欲、慧、念、作意、勝解、三摩地。第二位是「善心法」,也有十:信、不放逸、輕安、捨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不害、勤。第三位是「不善心法」,有十八:大煩惱有六個,中煩惱有二個,小煩惱有十個。第四位是「不定心法」,有八:尋、伺、睡眠、惡作、貪、瞋、慢、疑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2

    【疏文】如《思益》云:「得諸法正性者,不從一地至於一地。」《楞伽》云:「初則為八地」,乃至「無所有何次」等。不同前漸次位修行,不同於後圓融具德,故立名頓。頓詮此理,故名頓教。天臺所以不立者,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。今乃開者,頓顯絕言;別為一類離念機故,即順禪宗。 五、圓教者,明一位即一切位,一切位即一位。是故十信滿心,即攝五位,成正覺等。依普賢法界、帝網重重、主伴具足,故名圓教。如此經等說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1

    【疏文】第三,立教開宗,分二:一、以 義分教;二、依教分宗。今初,以義分教。教類有五,即賢首所立,廣有別章,大同天臺,但加頓教。今先用之,後總會通;有不安者,頗為改易。 言五教者:一、小乘教;二、大乘始教;三、終教;四、頓教;五、圓教。初、即天臺藏教。二、始教者,亦名分教。以《深密》第二、第三時教,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;故今合之,總為一教。此既未盡大乘法理,故立為初;有不成佛,故名為分。三、終教者,亦名實教。定性二乘,無性闡提,悉當成佛,方盡大乘至極之說,故立為終;以稱實理,故名為實。上二教,並依地位,漸次修成,故總名為漸。四、頓教者,但一念不生,即名為佛。不依地位漸次而說,故立為頓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0

    【疏文】又彼經中,廣破二乘,云無涅槃。又云:「此經斷一切疑,決定了義,入一乘道。」豈說一乘以為方便?設有方便之言,尚在《法華》之前,況復無耶!《法華》云:「此經難信難解,佛現在世,猶多怨嫉,況滅度後?」誠哉斯言!若保執三乘五性,不信一乘一性者,深為可愍。故《百喻經》第二中,「王改聚落五由旬為三由旬」喻;以喻方便,於一說三。後人但信於三,不信於一,即其事也。 上約二宗,各別所據,則互相違反;若會釋者,亦不相違。謂就機則三,約法則一;新熏則五,本有無二。若入理雙拂,則三一兩亡;若約佛化儀,則能三能一。是故競執是非,達無違諍。《大集》五部雖異,不離法界。《涅槃》各說身因,佛許無非正說。餘義次下當會。古今違順竟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39

    【疏文】若不信《法華》居後,《涅槃》臨終,居然可信;豈不亦以一乘一性破三五耶?若以《般若》為第二時,《法華》為第三時,於理即通。復自違《深密》 ,第三時中,普為發趣一切乘者。以《法華》破三故。明知《深密》三時,不能定斷一切聖教,以未居最後故;且約顯一類義,故分三耳。義如前說。若將《法華》望之,應有四時;以一乘教破前三乘故。 若謂佛性有二:一者理性,二者行性;理性定有,行性或無,斯言可爾。故《涅槃》云:「或有佛性,善根人有,闡提人無。」即是行性;「或有佛性,二人俱有。」即是理性。然《涅槃》依於理性,明其等有;故云「凡是有心,定當作佛」,不言「凡是有行,定當作佛」。若謂理性定有,容趣寂不成,則違教理。是知「闡提不作佛」者,以作佛非闡提故,乃抑揚當時耳。 若謂《法華》入滅後信一乘,即是變化權聲聞者。權必化實,無實化誰?又豈不誤於一類怯弱好滅眾生?是知,趣寂皆是《法華》前意耳。又《勝鬘經》云:「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,即是一乘,無有二乘。二乘入於一乘,一乘者,即第一義乘。」此意明隨欲方便而說二乘;明知即是一乘,無有二矣!不曉此意,將上「方便」連下「一乘」而讀之,輒斷一乘以為方便,惑之甚矣!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38

    【疏文】此意則明菩薩入而不入。既云菩薩常不入,非闡提者,則明闡提後必入矣。況經自云:復以如來神力故,或時善根生耶!《莊嚴》第五:「無性亦有二種,一是時邊,二者畢竟。」時邊,謂暫時之無,即前闡提;畢竟,謂永無,即大悲菩薩。 是知前來所引《大般若》《深密》等經,皆是未說《法華》之前,就其長時,云定性、無性,非永定、永無。諸論隨佛方便成立,故云定無耳。故《寶性》《佛性》等論,皆說以一闡提謗大乘因;依無量時,說無佛性。非謂究竟無清淨性。 若謂《法華》是第二時教,為引不定二乘,故說一切悉皆成佛。而猶未說定性不成,故名密意,非了義者。何以自判《法華》為第三時教?誰敢判於《法華》為不了耶?《妙智經》中,及《梁攝論》,成立正法中,皆以一乘居三乘後。故真諦三藏《部異執記》云:「三十八年後,說《解節經》等。」《無量義》云:「四十年後,說《法華經》。」明知《法華》居後,故經云「臨欲終時」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37

    【疏文】於三界外,更受變易。《密嚴經》中,二乘畢無灰斷永滅。如是經論,其文非一,永寂聲聞必無明矣! 《涅槃》第九〈菩薩品〉中,廣明闡提斷善,不能發心。當文即云:「彼一闡提雖有佛性,而為無量罪垢所纏,不能得出,如蠶處繭。」此則有而非無。又云:「或有佛性,闡提人有,善根人無」等,即知無有無種性人。況前引《楞伽》五性,自迷其文。彼經第五性云:「五者無性,謂一闡提。此有二種:一者,焚燒一切善根,即謗菩薩藏。二者,憐愍一切眾生界,即是菩薩;『若有眾生不入涅槃,我亦不入』。大慧白言:『此二,何者常不入涅槃?』佛言:『菩薩常不入涅槃,非焚燒一切善根者;以知諸法本來涅槃,不捨一切諸眾生故。』」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36

    【疏文】既云未熟,明必當熟;方便令發,即菩提心。不可不順己宗,判為論錯。 《入楞伽》第二、第四、第七,皆同說二乘無實涅槃,但是三昧力故,後必當得無上菩提。《法華論》中,意亦同此,皆是假說涅槃,故云三昧。《勝鬘》亦云:「言諸二乘得涅槃者,是佛方便。」又《無上依經》,《寶性》《佛性》二論,皆說入寂二乘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35

    【疏文】《善戒》《地持》,雖但說二種性:「一、有種性,二、無種性。」亦云:「無種性人,無種性故,雖復勤行精進,終不能得無上菩提。」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。無性,《瑜伽》亦同此說。 若法性宗意,則以三乘是權,一乘為實。《法華經》云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;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。」又云:「初以三乘引導眾生,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。」以性唯一故,故云:「諸佛兩足尊,知法常無性。」又第三云:「一相一味,究竟涅槃,常寂滅相。」 《涅槃》亦云:「佛性者,名為一乘。師子吼者,名決定說,決定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;凡是有心,定當作佛。」三十三又云:「一切眾生,同有佛性,皆同一乘,同一解脫。一因一果,同一甘露;一切當得常樂我淨,是名一味。」 又《法華》第三云:「我滅度後,復有弟子,不聞是經,不知不覺菩薩所行;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,當入涅槃。我於餘國作佛,更有異名;是人雖生滅度之想,入於涅槃。而於彼土,求佛智慧,得聞是經,唯以佛乘而得滅度」等。 《智論》九十五亦同此說,明知趣寂,決定迴心。《法華論》中:「四聲聞內,決定及增上慢,此二根未熟故,菩薩與記,方便令發心。」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34

    【疏文】且初二義者,由性有五一不同,故令乘有三一權實。如法相宗意,以一乘為權,三乘為實。故《深密》三時教中,初皆不成,次一向成;是為若過、若不及,皆非了義。第三時中,有性者成,無性不成,方為了義;故云:「普為發趣一切乘者」。又,初二卷中,皆云「一乘是密意說」,故知是權。又《勝鬘經》,以一乘為方便故。 《大般若》五百九十三中,善勇猛菩薩言:「唯願世尊,哀愍我等,為具宣說如來境智。若有情類,於聲聞乘性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能證得自無漏地;於獨覺乘性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依自乘而得出離;於無上乘性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有情類,雖未已入正性離生,而於三乘性不定者;聞此法已,皆發無上正等覺心。」 《深密》第二,大意同此。又云:「一切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,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,方便化導,終不能令當坐道場,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又,《十輪》第九,亦說「三乘各定差別」,皆以性定五故。故《楞伽》中,佛告大慧,有五種種性:一、聲聞乘性;二、辟支佛乘性;三、如來乘性;四、不定乘性;五者、無性。《大莊嚴論》及《瑜伽論》,皆同此說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